黑茶农业网 —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!

高效泥鳅养殖技术
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3-09-10 03:40:01标签: 泥鳅 当前位置:黑茶农业网 > 养殖技术 > 手机阅读

一、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

1、泥鳅养殖现状

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,数量多,但随着生态环境,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,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。由于人们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,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,致使我国天然野生泥鳅数量逐年下降。在养殖方面,没有规模化的商业养殖,仅仅依靠野生捕获,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,而且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,所以发展规模化的泥鳅养殖势在必行。近年来伴随着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不断兴起,泥鳅又开始在国内外市场走俏,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。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,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,而天然的泥鳅资源因生活水域受到严重污染、农药的滥用,以及电力捕鱼的危害等因素影响,资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,其商品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。鉴于此,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[1]。

2、泥鳅生理特点分析

泥鳅的抗病能力强,食性杂,可以适应多种水域单独养殖、混合养殖,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狭小的水域中也能够摄食生长;泥鳅养殖占地少,投资小,收效大,饲养技术简单;泥鳅有很强的适应性,少疾病,高成活率;泥鳅繁殖力强,方便运输,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;泥鳅的生长速度快,而且产量高,泥鳅从幼鱼到成鱼上市一般只需6个月左右;泥鳅养殖方式多样,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,提高养殖效率,增加效益[2]。

泥鳅养殖知识: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

高效泥鳅养殖技术

二、养殖水域要求和苗种选择

1、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和土质要求

由于泥鳅本身的生理特性,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,各种水质都能适应,包括自来水、地下水、河水、湖泊水等。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的生长非常不利(表1)[3];除了农药外,一些常用的消毒药物和化肥对泥鳅存活也存在着影响。

高效泥鳅养殖技术(2)

除了水质外,土质对泥鳅的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。不同土质养殖出的泥鳅的品质差别很大。底质为沙土的土质养殖出得泥鳅体色乌黑,脂肪含量少,骨骼也硬。而底质为粘土的水域养殖出的泥鳅一般体色偏黄,脂肪含量多,骨骼柔软,味道鲜美,所以在选择养殖的土质的时候,一般会选择黏土地质。

2、泥鳅种苗培育

泥鳅的种苗一般来源于野外捕获野生天然种苗、自然产卵繁殖或者是人工繁殖。野生天然种苗即为稻田、沟渠、小溪捕获泥鳅的幼苗。夏季暴雨后的稻田、沟渠进排水处,高温时节的阴凉水域处均比较集中,适于捕捞。通过该方法获得种苗数量有限,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人工养殖。

自然产卵是把雌雄泥鳅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饲养池内产卵,以获得种苗。此法虽然操作简单,但是效果并不理想,产苗率低,达不到大规模养殖的要求。

人工繁殖法是大量获得养殖所需的种苗的一种重要方法。人工繁殖所选用的泥鳅一般为大鳞副泥鳅,苗种主要是自己育种。育种一般采用自己培育的雄泥鳅作为亲体,而雌泥鳅则采用从外面选购,之所以这样育种,主要考虑到如果都采用自己培育的作为亲体,这样不利于繁殖,有可能出现近亲杂交的现象;如果都是采用外种,成本上要增加,而且外来的雄苗种精子数量往往不足;如果采用自己培育的雄种和外来的雌种,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种苗的杂交性,这些品种抗逆性强、早熟高产、品质优良。

注射激素催产可以提高产卵率,使产卵集中一致,所以无论采用何种人工育苗技术,一般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。剂量是每尾雌鳅注射0.5-1.0个鲤鱼脑垂体或是注射绒毛膜激素(HCG)100-150国际单位,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.1ml的药液,雄鳅用量则减半[4]。人工泥鳅苗种培育一般有两种方法,动水法和静水法。

1、动水法

需要建造一个动水池,池内通过各种装置使水不断的流动。选好的亲体放置在建造好的池子中,自然排卵受精,这个方法优点是技术性不强,缺点是受精率不高。

2、静水法

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池(箱)内,池(箱)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,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池(箱)中自然孵化,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,以免亲鱼吞食卵子[5]。

3、饵料的准备

人工养殖泥鳅,饵料是十分关键的。泥鳅是杂食性动物,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,为达到预期产量,应该准备充足的饵料。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。植物性饵料一般为豆粕,动物性饵料一般为鸡蛋,河蚌肉,鱼粉等,同时还要加定量的磷酸二氢钙,但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饵料。

2010年,笔者在对龙游泥鳅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调查时,专门探究了如何配置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的饵料种类。泥鳅幼苗孵化3天之后卵黄囊就消失了,从这开始投放鸡蛋黄,连续投放7天。7天后,幼苗可自由食用水中微生物,这时候可以开始投放豆浆,增加水的肥度,肥水产生大量微生物供育苗食用。

投放豆浆需要把握好次数和时间,一般是1天投放2次,早上5:00开始投放一次,下午14:00以后开始投放一次,这次投放要迅速,1小时内结束,这样有利于微生物吸收,不至于水质变坏,而且投放量要把握准确,每亩养殖池投放的豆浆数为纯豆5Kg左右磨成的豆浆。当幼苗生长一个月以后,仅仅摄食微生物已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,这时候开始投放人工

饲料,饲料的组成种类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,包括酵母粉(有利于泥鳅对食物的消化),豆粕,河蚌肉,鱼粉和磷酸二氢钙。初期投放的饲料中动物性蛋白含量比较高,一般占据60%以上,投放量也较大,占据鱼体总重量的10%左右。随着幼苗的长大,也就是两个月后植物性蛋白一般占到80%以上。而且投放饵料的量也逐渐减少,从占鱼体总体重的10%慢慢递减到3%。

三、池塘建设与日常管理

1、池塘建设

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,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,泥鳅对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要求,如果环境条件较差,容易造成鳅苗的成活率偏低,泥鳅生长慢等现象,所以泥鳅池的地点选择显得比较重要。

选择地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。池塘的水源不仅要充足、可靠,而且水质清新良好,无枯水期,满足泥鳅养殖时用水的需要。水源地不仅不能有工业污水和其他污染,而且要做到进排水方便,最好能够是自流自排,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节省开支。养殖池内光照要充足,这样才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。

土质对泥鳅的品质影响也很大,选择中性或者微酸性的粘质土壤进行泥鳅养殖为最佳,粘土中含有大量的腐蚀物质,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,为泥鳅的生长提供饵料[6]。

泥鳅养殖塘的面积如果过大,则不利于管理,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、人力、土地面积、水量、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泥鳅养殖池规模的设计。调查得到,如果是原有池改建,为节约成本,一般只在原基础上进行少量改造;如果是新建池塘,长方形的为最佳,一般宽小于15米,长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,整个池塘占地面积通常要小于667㎡。宽度的设定,主要以便于饵料投放,池塘管理和泥鳅捕捞为目标。

池深最好为1米,池水深通常是40-70厘米,而且至少在底部保留10厘米的淤泥。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-30厘米,排水孔则在池塘的最低处设置,同时与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还要设置一个溢水口,以防养殖池内的水位过高。不论是进水口、排水口或溢水口,都需要用密网布进行包裹,池底建造时候要向排水口倾斜,并且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,其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%,最低处低于池底30-35厘米。

泥鳅有钻洞的天性,同时也善于跳跃,所以防逃设施的建造对于池塘养殖泥鳅尤为重要,网围就是池塘网围养殖泥鳅防逃措施的关键。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脱,修建养殖池时需向下深挖20厘米,网片沿着整个池壁铺设。防止泥鳅逃脱的网片要向下深埋至硬土层,网片上面要高出水面15-20厘米。同时泥鳅养殖池在池壁建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斜度,这样主要有起到两个作用,即防止池壁坍塌和有效预防泥鳅钻壁逃跑。养殖池周围还要围起一定高度的网片栅栏,网片栅栏的高度通常为1.5米以上,这样不仅能防止蛇、青蛙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池内,同时也使养殖池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。每个养殖池的四周通常都建有喂食台。喂食台由绳索,浮子和网片制成。喂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制成,这样可以防止饵料落入水底,网片通过绳索与浮子连接,使得喂食台半漂浮于水面,然后再将浮子固定即可。每个喂食台的大小通常为5㎡左右。饵料投放在喂食台上,通过观察饵料的被吃情况,可以判断应该增加还是减少饵料的数量。饵料如果很快被吃完,说明投放饵料的量少于泥鳅的所需量,应该增加投放饵料的数量,如果发现还有饵料剩余,应适当减少投放饵料的数量。每天投料要定时,早上一般在9:00前要投料完毕,下午最迟不超过15:00点[7-12]。

2、池塘的日常维护和养殖技术要点

池中可以投放一些浮萍、水葫芦等水生植物,覆盖面积约占养殖池的池面面积10%,这些植物不仅能起到遮阳、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,而且还可以吸引水生昆虫,为泥鳅提供活饵料,同时泥鳅还可以自由地摄食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,增加了泥鳅的食物来源和种类,提高泥鳅的品质。

通常每亩池中投放泥鳅苗20万尾,放养前要对塘内进行清塘消毒,然后投入有机肥料,进行肥塘。

投入苗的同时,每亩最好投放一斤小虾苗,利用虾对水中氧气含量的敏感性,测试水中的含氧量,如果发现虾跳,则说明水中含氧量少,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投

放食物。同时每亩投放20-30尾鲢鱼以过滤水质。

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,主要查看水质、水色,观察泥鳅的活动及摄食情况等。泥鳅在中度偏酸的水中生长较快,保持池塘适度酸性水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。因此,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时,必须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。除此之外,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是否适于泥鳅生长,一般来说水色为浅褐色,能见度为10厘米的时候是最适合泥鳅生长的。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,随时调整喂食、施肥、冲新水等措施[13-17]。

参考文献:

[1]田中成.中国饲料原料信息网泥鳅养殖的历史、现状和前景[EB/OL].[2011-06-21].http://www.feedonline.cn/ypnewview.asp.

[2]李志成.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[J].知识经济,2011,4(25):118.

[3]刘孝华.泥鳅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[J].湖北农业科学,2008,1(5):93~95.

[4]施海涛.初冬泥鳅最肥美[J].科学养鱼,2010,2(1):70.

[5]朱述淦.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[J].中国水产,2001(1):39~41.

[6]金宏.黄鳝泥鳅高产养殖新技术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8(10):68~69.

[7]王琦.泥鳅养殖与加工[M].北京: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,2002.

[8]徐在宽,徐明.怎样办好家庭泥鳅黄鳝养殖场[M].北京: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2009.

[9]潘建林,徐在宽,费志良,等.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2.

[10]陈寿松.泥鳅水泥池微流水养殖技术[J].渔业致富指南,2007(16):48~49.

[11]路志鸣,吴红英.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[J].水产养殖,2007(11):14~15.

[12]江霞,刘先俊.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[J].安徽农学通报,2009(15):25~27.

[13]邹胜员.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[J].江西农业经济,2000(4):33.

[14]桑贤强,周盘良,杨建平,等.稻田养殖泥鳅技术[J].当代农业,2001(5):34~35.

[15]石传翠,杜本俊,高群,等.科学养殖黄鳝泥鳅大全[M].合肥: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8.

[16]徐国成,朱忠琴,丁成曙,等.池塘网箱养殖泥鳅高产高效技术[J].渔业经济研究,2007(4):45~48.

[17]康志勇.网箱泥鳅养殖技术[J].渔业致富,2004(3):40.

上一篇仔鹿缺钙症诊治

下一篇:很抱歉没有了

养殖技术本月排行